桃文化

中国桃文化

发布日期:2012-06-19 来源:浦东农协会  浏览:1843

自古以来 . 桃因其花艳春色 , 果称佳品,在中华大地广为栽培 . 在中国古文化中 , 中国的桃文化源远流长 ,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, 桃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.

一、和平景象,人间乐园

在古时,桃树的兴衰,常联系着国家的兴衰。适逢太平盛世,百姓安居乐业,桃得以很好发展。《尚书》记载:周武王克商,归马于华山之阳,放牛于桃林之野。周武王凯旋而归,坐定天下,便公布了一项偃武修文的重大措施。这是一幅和平景象,不用别的花作陪衬,内用桃花,足见桃花和西洋的橄榄枝具有同样的意义。桃生长旺盛,花色艳丽,结果早而多,亦象征着家庭人丁兴旺、祥和与幸福。在《周南桃夭》中,应有以桃起兴的著名贺婚诗:

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。之子于归,宜其室家。

桃之夭夭, 有蕡其实 。之子于归,宜其家室。

桃之夭夭, 其叶蓁蓁 。之子于归,宜其家人。

歌词大意:桃枝茂盛,花红似火,果实累累,绿叶成荫。绿叶成荫,预示出嫁的姑娘,就像桃树那样,给家庭带来兴旺、幸福与吉祥。到了东晋末年,陶渊明更巧妙的构思出一片世外桃源的景象。忽逢桃花林,夹岸数百步,中无杂树,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。在陶渊明的笔下,桃又变为世外乐士的标志。

二、人才、人品的象征

古人在用植物园比喻人才时,较著名的有屈原的《橘颂》。橘为常乔木楷冬不凋,结果多,味香甜,用它比喻人才十分贴切。但在《韩非子外储说左下》与《韩诗外传》中讲的故事,赵简子把橘子汁柚改为桃李,把枳棘改为蒺藜并非偶然。子质在魏国当官犯罪,逃到赵简子门下,对赵说:我以后不再推荐人才了。魏国朝堂和守边的官吏,有一半是我推荐的,当我处境危难时,他们不但不助我,反而落井下石。赵说:夫春树桃李者,夏得荫其下, 秋得其实;春枝蒺藜者,夏不可采其叶,秋得其刺。今子所枝非其人也,故君子先择而后种焉。这是把桃李比喻人才、人品的最早记载。桃比橘分布广,以桃比喻人才、人品的自然比橘子汁更为人们理解认同。
   至于桃、李并称同喻,《诗经》中就有投我以桃,报之以李的诗句。在汉代,还常把两者比喻成互爱互助的兄弟。桃生露井上,李枝生桃旁。虫来啮桃根,李枝代桃僵。树木身相代, 兄弟还相忘(汉乐府诗《鸡鸣》),桃李为同属植物,比喻非常生动。此后,在古籍中古人用植物园比喻人才人品时, 多钟情于桃、李了。如:桃李满天下 ”“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”“桃李盈门等成语,一直沿用至今。

三、果中佳品,吉祥长寿

把桃视为百果之冠,在春秋时代已有记载。据《晏子春秋谏下二》载,春秋齐景公身边有三个勇士,都恃功而骄,齐相晏子劝景公除去三人,设计让景公送去两个桃子,要他们论功大小取桃,三人互不相让,结果都弃桃自杀。国 君能用两只桃子当奖品,使三个勇士为桃而死,也反映在春秋时代,桃子已被众看成果中佳品。嗣后,神话不断渲染发展。宋王 在《云仙杂记》里首先把 王母桃称为蟠桃。在《大唐三藏取经诗话》中, 又设想出天上有蟠桃园。到了吴承恩写《西游记》时,又引出大闹天宫孙悟空监守自盗,偷食仙桃的故事,使王母娘娘群仙招待会也无法进行。

人吃仙桃能长寿、成仙,于是桃子逐渐变成了长寿的象征。桃的生长受生态环境的影响,有季节性,而人的生辰并非都在桃成熟季节,于是用面粉糯米粉、甚至奶油蛋糕制成的寿桃就被发明出来。手捧寿桃的老寿星贺卡、年画年年印制,经久不衰。一个观念,一种习俗,一旦形成,其习惯作用是何等强固。

 

网站首页|协会介绍|组织结构|信息公开|南汇8424西瓜|南汇水蜜桃|在线咨询|建言献策
©上海市浦东新区农协会 版权所有     联系邮箱:362988088#QQ.com(请把#换成@)     网站备案编号 沪ICP备12005503号 
办公地址:上海市浦东新区惠南镇通济路168号4楼(上海汇亨新亚大酒店)   邮编:201399    联系电话:58015151 20980235
技术支持:上海热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